下载此文档

人教考点12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-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.doc


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

1340阅读234下载27页2.69 MB

下载提示
  • 1.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,本站提供全文预览,预览什么样,下载就什么样。
  • 2.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、原创者。
  • 3.下载的文档,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。
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
人教考点12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-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.doc
文档介绍:
考点12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
【备考策略】
学****本讲时要以文明史观为指导,从经济文明的角度,整体把握古代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,得出古代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奠基时期的结论。把握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,如小农经济、官营手工业、民营手工业,同时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。三种经营形态是本讲的易错易混点。
【重要考向】
一、古代中国的农业
二、古代中国的手工业
古代中国的农业
一.耕作方式
1.刀耕火种:原始社会使用石刀、石斧、石犁,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。
2.石器锄耕:商周出现青铜农具,但很少使用,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、石犁。
3.铁犁牛耕:
①春秋战国: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。
②两汉:西汉赵过发明耦犁(二牛抬杠),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;东汉一牛挽犁(犁耕法)。
③唐代: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,安装了犁评,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。
二.基本特征:精耕细作
1.生产工具:铁制农具;曹魏翻车、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;西汉播种工具耧车。
2.生产技术:战国都江堰、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;牛耕技术;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。
3.耕作方法:春秋战国的垄作法、西汉的代田法等。
三.基本模式:小农经济
1.历程: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,贯穿整个封建社会。
2.成因: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;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。
3.特点: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;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;男耕女织;自给自足。
4.评价:
(1)地位: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,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,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,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。
(2)积极: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,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;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,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;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,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,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(3)消极: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;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的激化,人地矛盾日益突出,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;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。
四.土地制度的演变
原始社会
氏族公社公有制
夏商周时期
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
封建社会
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
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
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
1.土地兼并
(1)概况:汉代以后,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;宋初“田制不立”,“不抑兼并”,两极分化严重;到明清时期,商品货币经济繁荣,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,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。
(2)根源: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发展。
(3)影响:小农失去土地,影响国家赋税收入,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;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;地方豪强势力壮大,威胁中央集权。
(4)对策:统治者常采取“均田”、“限田”的措施,限制土地高度集中,保护自耕农经济,以确保政府收入和社会稳定,代表:北魏至中唐实行均田制。
2.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
(1)原因:土地私有制发展,土地兼并现象严重,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社会稳定。
(2)前提: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。
(3)内容: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,国家把控制的土地按性别、年龄分配给的农民,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,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。
(4)实质: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。
(5)影响:①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,打击了豪强势力;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;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;④荒地得到开垦,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;④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。
五.租佃经济
1.概念: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,按照契约收取地租作为收益,称为租佃制。租佃制下,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。
2.历程:(1)战国产生,汉代较普遍。(2)宋代土地兼并激烈,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,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。(3)明清时期,租佃制普及全国,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;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,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。这与商品经济发展、人口增加和人地矛盾突出有关。
3.影响: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削弱,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,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;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,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。
六.经济重心的南移
1.魏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,人口南迁,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,江南得到初步开发。
2.中唐以后,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,逐渐赶上北方,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。
3.南宋时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,经济重心南移完成。
【历史解释】中国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经验教训
(1)人口政策:众多的人口是国民经济的支柱,人既是生产者,又是征税和服兵役的对象,因此人力资源备受重视。国家鼓励人
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://www.sfbroad.com转载请标明出处.
相关文档